赋予“三家巷” 这一文化符号全新意义 《三家巷》是广州的一个文化符号和大IP。那么三家巷到底在哪里呢? 1959年,《三家巷》在报纸连载时,市民虽纷纷笑言“四分钱买三家巷”(当时报纸四分钱一份),却也好奇三家巷在哪里。当时,欧阳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没有正面回答,而是要大家猜一猜。其实他已回答:《三家巷》里描写的“三家巷”只是借用了一个街名然后移花接木而来,现实中并无完全对应之地。 但有学者研究,越秀区六榕街旧南海县社区,是最接近三家巷原型的地方。其地理位置、周边景观及建筑风格均与小说中的描绘相契合,甚至成为1982年电影《三家巷》的主要外景拍摄地。这里有集岭南民居特色和西洋建筑风貌于一体的华侨房屋建筑群,是广州近代集合住宅的典型代表和体现“最广州”特色的社区。 近年来,旧南海县社区内打造“三家巷”文化馆,通过精心设计,再现了小说中周、陈、何三家的场景,让访客得以直观感受故事氛围。 其实,“三家巷”是当时广州乃至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。话剧《三家巷》导演傅勇凡如此表示:“三家巷就是广州地域的环境,每个人的家都可能是这样的,创作思维是宽泛而非具象的,我们不要局限地、直白地去表达。” 三家巷在哪儿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“三家巷”在戏剧的舞台上被看见,被认知,被赋予全新的意义。
|